伴随互联网普及,网络维权之风盛行。与此同时,灰色产业也盯上了这片新“蓝海”,并借机牟利。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虚假网络维权“碰瓷”情感挽回机构的情况颇有抬头之势。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最后成功追回索赔的案例,并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求助者支付维权费。
网络维权海量信息涌现
“惊天黑幕”、“骗局大曝光”、“内幕揭晓”、“惨痛经历自述”……如此骇人听闻的描述和形容,究竟是求助者发自肺腑的倾诉,还是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渲染?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无论是情感挽回机构、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婚恋交友机构,均有大量维权信息映入眼帘。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样的现象自2019年兴起,今年上半年以来数量明显增加。
从维权内容来看,相关信息可以冠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特征:先是给出曝光平台的名称,再以受害者的口吻介绍“上当受骗”的经历,包括机构承诺“100%挽回成功”而购买服务后却情况变糟糕了、被拉到挽回群后向“老师”请教却被群里的老师踢皮球、购买服务后老师经常不回复信息服务态度差等等,方式方法林林总总,关键字却绕不过“不靠谱”、“没效果”和“服务差”。
在爆文的最后,离不开的总是发帖者的核心点评和内容,比如“维权仅X天就让平台跟我签了退款协议,赔偿了服务费和损失”。此外,发帖者还总是“好心”地留下协助维权的联系方式,“想要挽回课程和退款的可以找我”。
当然,其中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代维机构出面撰写和发布。这些个体或机构打着“专业律师团队”的旗号,声称能够迅速帮助求助者讨回购买挽回服务的费用,而这些海量的维权信息或案例正是他们引流的变相广告。
“代维”套路满满
自称代理“维权”,那么代维机构具体如何操作,“效果”又如何?
除了渲染平台的“欺骗性”之外,代维机构所谓的“快速维权”、“法律援助”、“免费追回”,同样言过其实。在记者与“维权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代维业务员在询问平台名称及损失金额后,第一时间提出“维权费是追回资金的30%”,并需要签订委托合同。有部分代维机构还要求求助者手持身份证拍照、拍摄视频等。
那么,代维机构追回退款的“杀手锏”又是什么?答案是投诉威胁。在和代维机构确立了委托关系后,“维权老师”会对求助者进行话术指导:“我现在不会相信你们了,根本挽回不了,我现在要求你们把我的服务费用退给我。”如遭到拒绝,则需要明确,“不退款就找消协投诉你们。”
如此不分缘由、动辄投诉,不仅造成大量投诉信息在监管方面的堆积,一定程度上对情感挽回行业正常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还给正规情感挽回机构的日常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此外,对于被虚假平台所骗、有真实维权需求的求助者来说,也有可能造成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记者注意到,部分代维机构在帮助求助者“打击黑平台”之时,自己也在从事非法情感咨询活动。在被“维权老师”拉入某接近满员的“XX情感机构维权群”的微信群后,记者发现,该群定期有疑似员工在群里推荐情感老师 “维权交给他们很放心,维权退款成功,还给我推荐了非常靠谱的X老师帮我挽回成功了。”这种在微信群里推荐情感老师的行为,与他们所打击的“黑平台”喊单行为并无二致。已有过上当受骗经历的求助者,自然是更为容易捕获的“收割对象”。
“中招”机构很心累
维权信息真假交织,对于求助者来说,除了30%的服务费和被诈骗的风险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损失。对于正规机构来说,却是公司名誉的严重损失和抹黑。
记者发现,自2019年以来,已有大量情感挽回机构注意到相关诋毁信息并发布声明,在声明中,情感挽回机构均表示,公司遭遇非法个人和公司利用网站及信息传播平台通过捏造不良信息,大肆进行恶意诋毁,并表示将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公司利益。但面对这一灰色产业,多数机构表示相当“心累”。
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抹黑信息,某知名情感挽回机构的合规负责人表示,“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不少求助者信以为真,这对行业形象产生严重影响。”谈及维权,同样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没有办法定位到发帖的个人或者机构,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平台出现虚假负面,我们会联系平台处理,但是一般也不处理。”即便是公司出面,主张内容虚假要求分类平台等渠道进行删帖,效果也同样不佳。甚至有平台在收到删帖请求后提出有偿删帖。此外,也有情感挽回机构表示曾经报警,但由于提供证据不足未获立案。
求助者的盲目相信,代维机构的肆意渲染,渠道平台的放任纵容,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除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实质审核等外部因素外,如何从监管、行业和求助者教育方面入手,帮助被“碰瓷”的机构恢复名誉,同时避免求助者遭遇诈骗或伤害,已是需要行业正视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原创声明:本文由挽回学院整理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m.puaok.com/article-3355-1.html